一、学科基本情况
学科管理所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科代码:0802
获得时间:1981年
二、学科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于1945年设立,1981年和1987年先后获得“机械制造”和“机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1990年和1997年先后获得“机械制造”和“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建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评为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2007年机械设计及理论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现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环保装备及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点师资队伍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共有教师及研究人员180余名,包括双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学科有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还有若干个与企业共建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等多个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形成了若干个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噪声振动测量控制与低噪声设计、绿色设计制造与再制造、机器人技术及集成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智能装备与核心零部件设计、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节能环保车辆技术、智能汽车、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智能制造系统及物联装备、真空科学技术与装备、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构件先进制造技术等。本学位点积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多个省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同,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享有盛誉。
三、培养标准
本学科硕士应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机械工程常用的理论与实验方法,具备对工程科学及技术问题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围绕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对其科学问题或工程技术问题进行较为创新的研究,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本专业方向更深入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具体培养标准包括:
1、政治思想。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尊重他人的科技劳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伦理,恪守《合肥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学风严谨;遵守论文写作规范,严禁任何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擅自使用他人署名、他人实验数据或未公开的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反对投机取巧,敢于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不做违背国家各项法纪之事。
2、课程学习。在本科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知识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方向更深入的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如数理统计、机械学原理、现代控制论、摩擦学、计算方法和机械动力学等。围绕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掌握该方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如数字化设计、数控技术、机器人学等。围绕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深入了解相关工具的基础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中,如实验仪器设备和测试技术、机械结构分析软件、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软件等。围绕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深入掌握实验系统设计方法、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完成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验。
3、学术素养。热爱所从事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具有探索真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探索机械工程发展规律、科学总结等学术素养。具有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学术观点和研究结果。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开展专门技术工作的研发。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设计新的机械产品、研究新工艺和开展科学实验。能够自行设计并搭建实验装置。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开展工程实践的能力。
4、科研创新能力。熟悉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熟悉机械工程领域技术和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应用科学理论及方法、获得科学实验数据和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对机械产品、装备或制造工艺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具有对本研究方向重要问题的评判能力,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价值判断。
四、主要研究方向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机械设计及理论
3、机械电子工程
4、车辆工程
5、工业工程
6、环保装备及工程
五、学制及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获批休学创业的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总学分为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
六、课程地图
课程名称 |
A |
B |
C |
D |
E |
F |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能力 |
工具性知识及能力 |
自然科学知识及能力 |
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 |
机械工程理论与实践能力 |
工程应用知识及能力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
||||
英语 |
◎ |
◎ |
||||
矩阵理论 |
◎ |
◎ |
||||
数值分析 |
◎ |
◎ |
||||
数理统计 |
◎ |
◎ |
||||
随机过程 |
◎ |
◎ |
||||
最优化方法 |
◎ |
◎ |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
◎ |
◎ |
||||
机械系统动力学 |
◎ |
◎ |
◎ |
|||
现代控制技术 |
◎ |
◎ |
◎ |
|||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 |
◎ |
◎ |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
◎ |
◎ |
◎ |
|||
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 |
◎ |
◎ |
◎ |
|||
环境工程学 |
◎ |
◎ |
◎ |
|||
运筹学(II) |
◎ |
◎ |
◎ |
|||
生产与运作分析 |
◎ |
◎ |
◎ |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口语(英语) |
◎ |
◎ |
||||
智能数控加工理论与技术 |
◎ |
◎ |
◎ |
|||
增材制造技术与应用 |
◎ |
◎ |
◎ |
|||
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检测 |
◎ |
◎ |
◎ |
|||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 |
◎ |
◎ |
◎ |
|||
微纳制造技术 |
◎ |
◎ |
◎ |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 |
◎ |
◎ |
◎ |
|||
摩擦学原理 |
◎ |
◎ |
◎ |
|||
高等机构学 |
◎ |
◎ |
◎ |
|||
人工智能基础技术 |
◎ |
◎ |
◎ |
|||
可持续制造理论与方法 |
◎ |
◎ |
◎ |
|||
电液控制技术 |
◎ |
◎ |
◎ |
|||
机器人学 |
◎ |
◎ |
◎ |
|||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
◎ |
◎ |
◎ |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
◎ |
◎ |
◎ |
|||
电动汽车技术 |
◎ |
◎ |
◎ |
|||
汽车电子软硬件开发 |
◎ |
◎ |
◎ |
|||
复杂系统建模与设计 |
◎ |
◎ |
◎ |
|||
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 |
◎ |
◎ |
◎ |
|||
人机环境工程学 |
◎ |
◎ |
◎ |
|||
噪声控制工程 |
◎ |
◎ |
◎ |
|||
机械设备润滑技术 |
◎ |
◎ |
◎ |
|||
计算流体力学 |
◎ |
◎ |
◎ |
七、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环节名称 |
A |
B |
C |
D |
E |
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
测试、调研、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
机械部件和系统设计、过程控制能力 |
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
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 |
九、课程设置方案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总学分为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
一 |
二 |
考试 |
考查 |
||||||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选修 一门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必修 |
||||
英语 |
60 |
3 |
√ |
√ |
|||||
矩阵理论 |
40 |
2.5 |
√ |
√ |
必修 (不少于两门) |
||||
数值分析 |
32 |
2 |
√ |
√ |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随机过程 |
32 |
2 |
√ |
√ |
|||||
最优化方法 |
32 |
2 |
√ |
√ |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
48 |
3 |
√ |
√ |
|||||
专业学位课 |
机械系统动力学 |
32 |
2 |
√ |
√ |
一级学科学位课 |
|||
现代控制技术 |
32 |
2 |
√ |
√ |
|||||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32 |
2 |
√ |
√ |
|||||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
32 |
2 |
√ |
√ |
|||||
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 |
32 |
2 |
√ |
√ |
|||||
环境工程学 |
32 |
2 |
√ |
√ |
|||||
运筹学(II) |
32 |
2 |
√ |
√ |
|||||
生产与运作分析 |
32 |
2 |
√ |
√ |
|||||
汽车系统动力学 |
32 |
2 |
√ |
√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选修课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必修 |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必修 |
||||
口语(英语) |
30 |
1.5 |
√ |
选修 |
|||||
专业选修课 |
智能数控加工理论与技术 |
32 |
2 |
√ |
√ |
模块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增材制造技术与应用 |
32 |
2 |
√ |
√ |
|||||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 |
32 |
2 |
√ |
√ |
|||||
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检测 |
32 |
2 |
√ |
√ |
|||||
微纳制造技术 |
32 |
2 |
√ |
√ |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 |
32 |
2 |
√ |
√ |
模块二(机械设计及理论) |
||||
摩擦学原理 |
32 |
2 |
√ |
√ |
|||||
人工智能基础技术 |
32 |
2 |
√ |
√ |
|||||
高等机构学 |
32 |
2 |
√ |
√ |
|||||
可持续制造理论与方法 |
32 |
2 |
√ |
√ |
模块三(机械电子工程) |
||||
电液控制技术 |
32 |
2 |
√ |
√ |
|||||
机器人学 |
32 |
2 |
√ |
√ |
|||||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
32 |
2 |
√ |
√ |
模块四(车辆工程) |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
32 |
2 |
√ |
√ |
|||||
电动汽车技术 |
32 |
2 |
√ |
√ |
|||||
汽车电子软硬件开发 |
32 |
2 |
√ |
√ |
|||||
复杂系统建模与设计 |
32 |
2 |
√ |
√ |
模块五(工业工程) |
||||
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 |
32 |
2 |
√ |
√ |
|||||
人机环境工程学 |
32 |
2 |
√ |
√ |
|||||
噪声控制工程 |
32 |
2 |
√ |
√ |
模块六(环保装备及工程) |
||||
机械设备润滑技术 |
32 |
2 |
√ |
√ |
|||||
计算流体力学 |
32 |
2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阅读 |
1 |
不计入 总学分 |
||||||
开题报告 |
1 |
||||||||
学术交流 |
1 |
||||||||
实践环节 |
1 |
十、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精读30-50篇重要文献(主要是外文文献),泛读50-80篇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背景、现状和前沿,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应于入学后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等内容。导师对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内容进行审核,并给出评语。学生应参加集中开题答辩,答辩专家对选题的科学根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课题可行性等做出评价。
3、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达到培养方案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按照学校相关管理办法和要求执行。
4、学术交流:硕士研究在校期间应参加不少于8次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
5、实践环节:实践内容包括助研、助教及助管工作,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参加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等活动。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实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的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等。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培养工作遵循如下原则:
(一)政治理论学习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相结合。硕士研究生除学习政治理论外,还应参加时事和政治学习,参加公益劳动等活动。
(二)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并重。在重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技能和科研工作能力的锻炼。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三)注意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1、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硕士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科研中的问题,既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又培养独立进行科研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较为全面的基本训练。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的完成也是硕士生为机械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所作的贡献。
2、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自己的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英文题目与摘要、目录、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学位论文要求文字简明,图表规范,条理清晰,分析严谨,理论推导正确,实验数据真实有效。为保证论文质量,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工作量。
3、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是从一级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提出的对机械工程学科技术的发展或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论文表现形式可以是对某项新技术、工艺或产品的优化改进、原理研究、创新设计或是对某一特定科学问题较为详细的实验或理论研究,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4、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准备工作在第二学期课程学习的同时就应着手进行,应在第二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硕士生所在系、所、室应组织选题报告会并对选题进行审查和把关。
5、硕士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应由系、所、室组织预答辩,对论文进行监督并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修改并正式提交论文,方可报学院批准进行论文评阅和学位论文答辩。
6、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和答辩具体要求按照合肥工业大学相关文件规定执行。